通用头部
导航nav

蓝田“河长制+精准扶贫”调动贫困户参与河道保洁

河长制,确保了每一条河流都有人管。但管得住、管得好每一条河流,却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光靠河长唱“独角戏”。在灞河蓝田段,贫困户、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生、志愿者……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自觉自发地成为了亲河、爱河、护河的一员。

 贫困户当上护河员  “河长制+精准扶贫”既保环境又脱贫

 蓝田县灞源镇庙垭村,一条蜿蜒的小溪沿村庄徐徐流淌。正值午后,岸边阳光下的绿草和鲜花在温润的泥土中肆意绽放,宁静的村庄伴随着潺潺的流水声,宛如世外桃源。一位身穿黄色保洁服的村民正一手拎着竹筐,一手拿着夹子,轻轻地把溪水中的垃圾捡拾到竹筐里。“俺是咱庙垭村的保洁员,也是护河员,每天都到河边转转,把碎石垃圾捡出来。你看,这溪水多清多净的。”韩稳拴嘴上和记者闲谝着,手上却不停地忙活,连一片落叶都没有逃过他的眼睛。

 韩稳拴是庙垭村的贫困户。“前几年,俺一直在一家矿场打工。后来身体不好,啥重活都干不得,就只能回家闲着,伺候1亩多地,勉强能一家人混个肚饱。”韩稳拴告诉记者,家里还有三个娃娃都在读书,老婆身体也不太好,只能打打零工。“多亏政府帮助呢,全家吃上了低保,又给娃娃办了教育资助。这不,还把俺聘成了村上的保洁员和护河员,配合路长、河长清理村道上、河道里的垃圾,一个月有550块钱工资,一年下来光这一项就有6000多块钱。”

 

像韩稳拴这样当上护河员的贫困户,在灞源镇就有57位。灞源镇副镇长刘金玲告诉记者:“我们结合山大、沟深、地广等实际情况,将扶贫帮扶政策与‘河长制’工作有效衔接,在原有54个专职保洁员的基础上,增加了57名贫困户群众专门参与城乡治理工作,特设了公益性岗位,既增强了环境整治人人参与的社会队伍,也让贫困户增加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57位贫困户根据各个村的情况,负责1到2公里长度不等的路面和水面,工作强度并不大,像韩稳拴,本来身体就不好,就安排家门口这条小南什门沟河,就考虑到一是离家近,二是水面只有两三米宽,能让他安心安全工作。”刘金玲说:“护河员更重要的意义是,给村民起了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大家看到每天有人在河道捡垃圾,都不好意思再乱扔乱倒,也都主动帮着维护环境卫生,现在各个村庄河清路净,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善。”

 

企业主动参与治水 公益活动发挥最大社会效益

 

在灞源镇通往沪陕高速的收费站口,绿意盈盈的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西商分公司灞源管理所尤其引人注意。“这些桃树、南瓜、菜地都是你们自己种的?”“是呀!你看我们管理所,是不是像一座绿色的大花园?”管理所副所长王安东口气中带着骄傲。“我们员工办公、生活站所临灞河河道而建,灞河清亮甘甜的河水每天从脚下流过,我们当然要做好环境保护,不能给灞河抹黑丢脸。”

“这浇地浇树的水都是从哪来的呢?”“你问到这,我就更得意了!”王安东领着记者来到一处几十米长方的洼地,“你看这个东西,就是我们高标准建设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分为污水蓄水池、污水处理池以及净化水蓄水池。地下管网将产生的污水经过几个池微生物分解、油水分离、药物杀菌等,最终流入蓄水池的都是经过净化的中水,我们再二次利用,用这些中水浇花浇树打扫卫生。怎么样,全所90几号员工,不将一滴污水脏水排入灞河!”

不仅自己做到不排污,灞源管理所的员工们还在灞河堤岸上栽植了绿化树木。“隔三岔五我们的员工就会自发地到堤岸、河道捡垃圾,不让一张纸、一块布污染灞河水。”副所长相翚说。

在蓝田,“河长制+公益”成为了一股新风。不仅企业主动参与治水,中小学生、志愿者也纷纷展开各项公益活动,充分体现了社会公众爱水、护水的积极性。“不久前,县团委、县少工委开展‘河小二助力护灞水长清’、‘红领巾吹响集结号节水在路上’等活动,让青少年树立争当治水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引导全民从点滴做起,自觉保护河道环境,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河道的良好氛围。”蓝田县水务局局长雷新刚说。

 

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河清水秀实现共治共享

 

“治水面前,没有旁观者。”蓝田县副县长魏红迟分管全县水利工作,谈到河长制,他有不少体会。“河长制,并非河长一人制。尽管河长制是加强水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但要真正守一方碧水,在扎实推进河长制的同时,还需要全民参与。青山绿水,是每个人的内心渴望,全民治水的最终受益者也将是每个人。因此,在系统治水的过程中,要协调组织全社会都来保护河水,使每个人都成为社会治水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在这场治水保卫战中,最让魏红迟感受深刻的是,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以前,村民们随手扔垃圾形成一种陋习,一到下雨天,垃圾都冲到河道里。治水,问题在河里,根源却在岸上。不解决村民生活垃圾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把水治好。”蓝田县投入专项治理资金,集中清理生活垃圾,为每个村子配备垃圾桶,定期用垃圾车集中清运垃圾,并把“河长制”纳入“村规民约”,从“硬件”“思想”上齐下手,彻底改变陋习。

“如今,大家的思想意识提高了,各种宣传教育、公益活动,都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山清水秀带来的美感与舒适,也带来了村民们的致富希望,自然不会有人再去破坏环境、污染河流,实现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治共享格局。”魏红迟说。

的确,在蓝田走访,记者感受到,治水不仅是河长的责任,也是大家共同的责任。水清河净岸绿景美,唤起了每一个人亲河、爱河、护河的内心使命

(来源:陕西网)

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