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头部
导航nav

实业传奇之光绪老油坊


悠悠千载,历尽风雨沧桑,铸造百年老字号油坊,这不仅是新时代的历史回忆,也是百年之前实业救国的良方王道。究其坊名已无人知晓,只留给我们还在工作着的原始榨油器物,看着那些陈老的油渍,仿佛听见它在向我们诉说着它的艰辛与辉煌,昭示着它曾经所经历的沧桑。
新村的柿子压枝头,沣峪口下有香油。这是乡风淳厚的沣峪人民为了表达新村的柿子和沣峪口村的香油,广受周边群众欢迎而孕应而生的一句民谣。沣峪油坊坐落于沣河上游北岸凤凰山出山口段,以其独有的地理位置和味香浓厚的味道得到西安地区人民的高度推崇。
翻开油坊的历史黄页,沣峪油坊的名字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当中,我们能得到的已经寥寥无几。沣峪油坊始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是由长安斗门镇一位名叫齐益礼(清光绪年间中国第一批赶赴外国的留学生,齐先生在国外主要攻读水利建设知识,回国之后,由于性格刚强正直,对清政府极为不满,以至于弃官从商,响应当时先进人士实业救国的号召,在这里创建了西北纺纱局,以纺纱为主、榨油为辅。)先生发起创建的,至今仍然延续着古老的榨油技艺,默默的为沣河边的人民奉献着。2007年这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老油坊被列为西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不久,这个老油坊也被列为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科学的选址
沣峪老油坊能真实的反映出关中地区榨油作坊的工艺水平。它与同时期只用人力的作坊相比,沣峪老油坊已经开始采用水作动力了,使用到了机械杠杆原理,油坊充分利用沣河上游出山口地区的有利地形,由于山口地区长期受到山上雨水和洪水的冲刷,落差比较大,用古老的水排车作为动力转换工具,进行作业,相比之前人力的压榨方式产油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齐先生对油坊选址要求非常严格,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安全,油坊坐落于沣河出山口处,到夏季季风来临之际常常会发洪水,而且来势凶猛,但是据现在还在油坊工作的老人们讲,以前发过很多次洪水,可是水一到这边就会缓下来,有一年大坝都让洪水吹垮了,可是洪水没能淹没到油坊,至于原因就连老工人也说不清,也有比较迷信的工人讲是因为油坊的三宝(油坊里边的油梁、土板墙和院子的石猴)保佑着它的安全。
榨油工艺
榨油要经过六大工序、三十道小工序,过程繁杂,油质优良。据现在厂里的工人介绍,第一道程序是选料,首先要选择色泽光鲜亮丽的菜籽,以宁选新不选陈为标准选择最优质的原始原料;第二步是磨胚,将选好的菜籽倒入石磨的斗牛(石磨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原料用不同的磨,磨菜籽用拐齿石磨),开动石磨(石磨用水轮驱动,也叫水磨),斗中放有竹签,用来调节石磨进料的快慢,菜籽要磨成泥状,越细越好;第三步是蒸胚,准备一口大锅,加水至锅高度三分之一处,将水烧开,顺锅沿将磨好的胚用铁锨撒到蒸笼上,盖住缝隙冒上来的蒸气,哪里冒气就给那里撒胚,直到将胚均匀放完,到气上来均匀后,将做好的油草按顺序进行覆盖第四步是包坨,把蒸过的油草理顺,嵌入油圈中,将蒸好的菜籽胚装入其中,用木拐(用硬杂木制作成榔头状的工具)夯实,用油草将菜籽胚上部包裹严实,踩实;第五步是榨油,也是油坊里边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先用滑车将油梁吊起,将包好的油坨垒好放到出油井里,第一次放入四个坨,将最上和最下两个坨上的圈拿掉,将剩下的两个圈放在总高度的平均位置,用四个立柱将其固定,给最上面放置盖板,盖板上放置支架(即油梁的支点),逐渐松开滑车,用油梁加压;最后就是成油”,榨出的油经油坨下的石槽流入油缸内,将油过滤、沉淀,杂质与油分离,即可出售。
沣峪口老油坊延续了明清时期立式(中国现存古代榨油术多为卧式)榨油方式,不依赖任何现代机械设备,其工艺水平与同时期的作坊相比已非常先进,且设备和工艺保存完整,一直沿用。沣峪老油坊既有实物,又有无形的传统技艺,它是把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文物,我们应向油坊致敬,更应该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保护好继承好发扬好我们前人的卓越成果。
今天,当芬芳的菜油香味扑鼻而来时,我们可否曾想过一位曾经东渡日本留学为了祖国开办工厂实业救国的有为人士!沣峪油坊就像一座难以撼动的历史伟人依旧坐立于沣峪口村,它已经不是一座平常的油坊,它见证了历史的兴衰,给我们带来了非比寻常的精神财富。
(供稿:梁家滩建管处)
版权